导读:【河北文化习俗】邯郸民俗文化-骈山黄河灯阵!骈山的黄河灯阵历史悠久,场面气势宏伟,是一个大型的民俗活动,该活动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,活动参加人数达30000余人。相传从明朝建文年间就已经开始了。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详情。
【河北文化习俗】邯郸民俗文化-骈山黄河灯阵!
   据村里老人传说,从明朝建文年间,民风日下,每当年节之时,-盛行,以致造成一些人倾家荡产、妻离子散。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,村里的一些长者和有识之士,搞起了民间花会社火活动,组织成立了三个少林武术盛班,动员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参加。举办黄河灯会前,先要布置好“黄河阵”。“黄河阵”也叫九曲黄河阵,相传是由姜子牙所创的“黄河阵”演变而来,在古老的冀南大地上画设地图布起来像迷宫一样的黄河阵,从小到大,由局部到形成规模,走过了漫长的道路,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。所谓的黄河阵由365根木桩组成,象征着一年365天平安吉祥。用绳索把木桩有规律的绑定,在每个木桩顶部用五色纸糊一个纸筒,里面放一个小灯盏,预示一年365天,天天光明。阵地中央竖有一根约15米左右的高杆名曰“老杆”。杆上攀龙舞凤,阵地四角分别竖有约10米的木杆,象征着一年四季。每年来转黄河的人络绎不绝,为的是人丁兴旺,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【河北文化习俗】邯郸民俗文化-骈山黄河灯阵!
   骈山的黄河灯阵已延续700多年,每年“闹十七”,每个盛班都有社头1—3人,大鼓两面,舞龙两条,百十盏纱灯(纱灯由竹条和马头纸制作)。每年初五过后,初六开始,黄河社三个盛班,文娱班等社头都要碰头开会商量安排闹十七。旧社会以庙宇、片为单位,解放后以生产队为单位。村民采取民办公助筹集资金,除本村的三个少林盛班外,竹马、跑驴、旱船、高跷、卖膏药、秧歌队、歌舞团和军乐队等十几个班外,每年还要邀请外地的吹奏班、歌舞团和军乐队,有安阳、吴桥、濮阳的马戏团。村上历来都有搭建牌坊的习惯,用犁、耙、耧、杖等农具的过街牌坊;用梯子、木杆搭架,绳子编网,再插上松柏树枝,扎上纸花,顶部插上彩旗,挂上红灯的牌坊。街里还有秋千、过梁游、四人龙游、喝一壶、力狮王火等等。并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、彩旗,热闹非凡。
【河北文化习俗】邯郸民俗文化-骈山黄河灯阵!
  如今的“黄河灯阵”已成为骈山人的一件大事,越办越精彩。从正月十四“试灯”(类似于彩排)到正月十八“圆灯”(灯会结束),不论白天、夜晚,当人们随文武盛班每到一处,都会有人燃放烟花、炮竹,特别是正月十七那一天,所有娱乐班都会聚集在一起,把各自的看家本领展示在人们眼前。每年的正月十七,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,男女老少都会纷至沓来,蜂拥步入“黄河阵”前来观看。晚上八九点开始,各文武色号汇聚黄河阵,烟花爆竹随之点燃,“老杆”上彩龙飞舞旋转,文武色号顺序入阵,黄河阵内外,悬灯结彩,好似群星落地,皓月东升,交相辉映,人们鱼贯而入,道路曲折,迂回百转,看得眼花缭乱。黄河阵内路线大约有三四里地路程,大约三个小时才能转完。转完后开始向村内街道游灯,路线呈8字形,每年的要出活动延续到深夜三四点,有时还到过黎明。
【河北文化习俗】邯郸民俗文化-骈山黄河灯阵!
   骈山村黄河灯会越办越大越红火,新时期的黄河灯会赋予了它新的内容。
 
 作者:蛇农网(文章完)  *声明: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与我们联系。
展开全部内容